大调和小调,是西方音乐广泛使用的调式。自17世纪末,大小调理论被确立以来,已逐步形成了在自然大、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和声调式、旋律调式;在C大调基础上,按照五度循环规律,构成了各种升号调、降号调;在十二平均律范畴内,形成了等音调、半音音阶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大调和小调是总称,它们分别包括自然大调、和声大调、旋律大调和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等。
大调式
由七个音级组成的,I级音(主音)与Ⅲ级音之间为大三度音程的调式,称为大调式。
大调式的工、Ⅲ、V级是稳定音级,这三个音级构成的主和弦为大三和弦,具有明亮清朗的色彩。
任何大调式的主音均为l级,它在首调唱名法中唱作d0。
大调式的调名根据主音音名确定,调名中的字母统一用大写字母,如C大调、B大调等。
大调式包括自然大调式、和声大调式、旋律大调式三种类型。其中自然大调是大调式的基础,和声大调式与旋律大调式是它的变体。
1.自然大调
包含了五个全音、两个半音,调式音阶各音级之间从第工级到第Ⅶ级依次按照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关系排列的音高组织,叫做自然大调。
自然大调的Ⅲ级一Ⅳ级和Ⅶ级一l级之间形成半音关系,音阶结构实际是由两个结构相同的四音音列组成,两个音列中间由大二度连接。
例5--2
自然调式的主音与其上方三度音、六度音、七度音所构成的均为大音程,其色彩一般较明亮。因此,大音程可视为大调的色彩音程。
每个音级按其同主音的关系确定独自的名称,并且不同的音级在调式中的作用和意义各不相同:
1--主音:调式中最稳定的、起核心作用的音(往往成为乐曲的结束音)。
Ⅱ--上主音:主音上方二度音。由于它是属音上方五度音,因而又被称为重属
音。它是倾向于主音或上方邻音(中音)的一个不稳定音。
Ⅲ--中音:主音与属音中间的音。它是调式中起稳定作用的音级之一。
Ⅳ--下属音:主音下方纯五度的音。它是调式的骨干音之一,与主音和属音一同被称为正音级。但它在调式中不具稳定性能,是向下方小二度邻音(中音)倾向的一个不稳定音。
V--属音:主音上方纯五度的音。它也是调式的骨干音,是三个调式正音级之
一,在调式中起稳定作用,对主音的支持最为有力。
Ⅵ--下中音:主音与下属音中间的音。它是向下方邻音(属音)倾向的一个不稳
定音。
Ⅶ--导音:主音下方二度的音。它是强烈倾向于上方小二度邻音(主音)的一个
不稳定音。
除了认识上述调式音级名称外,还应该认识每个音级所具有的含义。
(1)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
调式中的l、Ⅲ、V级被称为稳定音级;Ⅱ、IV、Ⅵ、Ⅶ级被称为不稳定音级。稳定音级与不稳定音级体现了调式内部倾向和被倾向的关系,是调式内部聚合力的表现形式。
就调式中的单个音而言,不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显露出以二度音程原则自然地进行到稳定音的倾向;就调式音程而言,又形成了由含有不稳定音构成的音程向由稳定音构成的音程进行的自然倾向。这种倾向或进行,称为"解决"(有关"解决"的问题,本章第四节还有进一步论述)。
(2)正音级与副音级
调式中的工、Ⅳ、V级是正音级,Ⅱ、Ⅲ、Ⅵ、Ⅶ级是副音级。正音级相当于调性的框架音,对明确调性,显现调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正音级往往被置于比较重要的位置。如,它们出现的次数较多,或处于重要的节奏、节拍位置等等。副音级与主音的音程正是调式色彩性音程,因此,副音级起着调式色彩的作用。
2.和声大调
在自然大调的基础上将第Ⅵ级音降低半音,即为和声大调。由于Ⅵ级音的降低,Ⅵ级和Ⅶ级之间形成增二度音程,并使Ⅵ级音向V级音进行的倾向性加强,主音和Ⅵ级音之间形成了小六度音程,使得调式含有一定程度的小调色彩,这是和声大调的特点。例5-3
3.旋律大调
在自然大调基础上将第Ⅵ级和第Ⅶ级都降低半音,即为旋律大调。旋律大调只用于下行进行中,其上行音阶与自然大调相同。旋律大调也含有一定程度的小调色彩。
例5-4
和声大调和旋律大调中被降低的音级,都用临时变音记号标记,不列入调号。
在三种形式的大调式中,用得最多的是自然大调,其次是和声大调,旋律大调产生较迟,用得较少。但和声大调及旋律大调由于Ⅵ级或Ⅶ级的变化,不同程度地渗进了小调性质,因此有特殊的色彩和风格。